王能祥長老  演講餐會

民視台灣演義─郭雨新

 

      於193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基督教家庭。小學讀到三年級時突然被退學。三年後(1946年)以同等學歷考取高雄商業學校,翌年發生228事件,他參與其中,並深深影響他的一生。 從大學到赴美進修(1965年),乃至到華府(1972年),他都將台灣前途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順位。1977年到1985年擔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其成就包括召開三次國會聽證會以及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王先生因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導致第一段美滿家庭離散。1980年他再婚,並自1984年起迄今,於華府開設會計師事務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

 

主講人 王能祥長老(五屆校友)

主講人 張文隆老師

貴賓致詞─高雄市長 陳菊

貴賓致詞─校友會榮譽顧問 李榮昌(五屆校友)

貴賓致詞─郭雨新四男郭時南(曾任駐新加坡代表)

貴賓致詞─姚嘉文(曾任考試院長)

貴賓致詞─立法委員 管碧玲

貴賓致詞─立法委員 趙天麟

主持:TAIUNA秘書長羅榮光

司儀:劉姿寬(校友會理事)

雄商校友於座談會後與王能祥長老(學長)合影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新書發表暨「如何開創台灣外交新局」座談會

2013.04.27 高雄大東文化藝術演講廳

09:30~09:40

歡 迎 詞

主持:TAIUNA秘書長羅榮光

09:40~10:20

貴賓致詞

高雄市 陳菊市長、台灣國家聯盟總召 姚嘉文、

立法委員 管碧玲、雄商校友會榮譽顧問 李榮昌…

10:20~11:00

專題演講

王能祥先生【如何開創台灣外交新局】

針對台灣的未來,由華府專程回台的王能祥先生分

享幾十年來在美國從事台灣民間外交的心得,並規

劃進一步的保台行動)

11:00~11:30

新 書 &

影視發表

張文隆老師《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王能祥策劃、張文隆編著,遠景出版社出版,闡揚

郭雨新精神。

11:30~11:40

會眾回應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27日電)高雄市長陳菊今天表示,疼惜台灣的方式或許各有不同,但是目標應該要一致,那就是維護台灣的主權並免於被欺凌。

    陳菊出席「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新書發表會做上述的表示 ,郭雨新被譽為「黨外的祖師爺」,擔任過多屆台灣省議員,陳菊追隨並擔任過他的私人秘書。陳菊說,郭雨新的一生對她影響很大,因為郭雨新是台灣民主的先驅者,如果沒有郭雨新,台灣民主的香火、血脈都會斷,人民也會被禁聲。她說,沒有郭雨新,台灣的民主史會被改寫,陳菊認為台灣人應該感謝有不受威脅利誘的郭雨新,才能有今天的民主。

    她表示,民主之路很艱辛坎坷,她過去40年從事民主運動未感受到時間對台灣的威脅,但是近來感受到時間對台灣越來越不利,呼籲台灣人更努力,也要相互疼惜、建立信賴關係。她說,疼惜台灣的方式或許各有不同,但是目標都要一致,那就是維護台灣的主權,免於被欺凌。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由王能祥、張文隆編著,新書發表會在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立委管碧玲和趙天麟也出席座談會。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攝

 

 

〔自由時報 2013.04.27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新書昨在大東藝術中心發表,市長陳菊與多位民進黨前輩、立委、市議員共同感懷這位推動台灣民主化的老前輩,為台灣留下寶貴的民主血脈,對後輩有很大的啟發。

同為宜蘭子弟,曾經擔任郭雨新秘書,陳菊說,郭雨新是影響她一生命運最重要的人。當時在宜蘭,連三歲小孩都知道郭雨新的大名,台灣民主的道路走得艱難,需要持續努力打拚,幸好有那麼多大無畏的台灣鬥士屹立不搖地走在前頭,才能引發後來的美麗島事件能量,讓更多年輕人投入爭取本土民主的抗爭行列,讓國際社會重視台灣議題。

郭雨新是台灣黨外運動的元老之一,長期為農民發聲,名列台灣省議會「五龍一鳳」,有「黨外祖師爺」之稱,後經國民黨政府迫害、參選立委受挫,赴美不返,在美國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推動台灣民主與獨立。

王能祥與張文隆整理郭雨新一生事蹟與歷史史料,合作撰寫成《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一書,闡揚郭雨新精神,同時王能祥也以「如何開創台灣外交新局」為題,分享數十年來在美國從事台灣民間外交的心得。

陳菊市長與座談會主講人王能祥(右)、張文隆(左)合影


《郭雨新評傳》新書發表 陳菊滿懷感念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新書發表,曾經擔任郭雨新秘書的高雄市長陳菊憶起郭雨新,滿懷感念。

  新頭殼 newtalk 2013.04.27 金名/高雄報導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今(27)日舉行新書發表會,曾經擔任郭雨新秘書的高雄市長陳菊出席時,滿懷感念,指郭雨新是影響她一生命運最重要的人,如果沒有郭雨新,台灣民主的香火、血脈都會斷。

 

陳菊表示,郭雨新是台灣民主的先驅者,如果沒有郭雨新,台灣民主的香火、血脈都會斷,人民也會被禁聲;沒有郭雨新,台灣的民主史會被改寫。陳菊說,台灣人應該感謝有不受威脅利誘的郭雨新,才能有今天的民主。

 

郭雨新是台灣黨外運動的元老之一,長期為農民發聲,擔任過多屆台灣省議員,名列台灣省議會「五龍一鳳」,有「黨外祖師爺」之稱,1975年參選立委,以8萬多張廢票落選,此後赴美不返,在美國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推動台灣民主與獨立。

 

陳菊與郭雨新都同為宜蘭子弟。陳菊說,郭雨新在宜蘭的名氣,當時連3歲小孩都知道,郭雨新參選立委受挫,帶給她很大的衝擊。她心有所感地說,民主之路很艱辛坎坷,她過去40年從事民主運動未感受到時間對台灣的威脅,但是近來感受到時間對台灣越來越不利。

 

陳菊呼籲台灣人更努力,也要相互疼惜、建立信賴關係。她強調,疼惜台灣的方式或許各有不同,但是目標都要一致,那就是維護台灣的主權,免於被欺凌。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由王能祥、張文隆整理撰寫,新書發表會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舉行,陳菊當場認購200本,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郭雨新的骨氣與事蹟,為台灣的民主發展繼續奮鬥。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新書發表

戰後被列為台灣省議會「五龍一鳳」、亦是黨外運動元老之一,並有「黨外祖師爺」之稱的郭雨新,於1908年8月20日出生在宜蘭市。日治時代,他曾任林本源興殖株式會社經理等職並開始從事台灣人運動;戰後,更進一步展開他從政的生涯,為台灣的民主奔走發聲。期間他歷任台灣省參議員、第一至三屆臨時省議員、第一至四屆省議員凡二十三年(1950-1973)。1973、1975年參選監察委員及立法委員,卻在國民黨的打擊下相繼落選。1977年流亡美國,隔年宣布與蔣經國競選總統,而由於積勞成疾,最後於1985年8月2日病逝華府近郊,享年七十七歲。

為讓郭雨新的一生與台灣民主運動的史料更趨完備、全面,擔任過郭雨新首席助理的王能祥與同為宜蘭子弟、受郭雨新影響甚鉅的張文隆,繼《前進D.C.》之後,再度攜手完成《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一書──由王能祥策劃、張文隆撰寫,為讀者詳細梳理郭雨新對台灣民主的貢獻與啟發。書中更有史明、呂秀蓮、張俊宏、游錫堃、陳菊、羅榮光、洪三雄、郭時南、陳歐珀等人的真摯推薦,不但肯定郭雨新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地位,也藉此懷念彼此曾為台灣民主共患難的情誼。

綜觀郭雨新的一生行跡,便能理解為何他在民主運動史上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精神上,他親切平民的風格、堅定不移的立場、潔身自愛的人格以及珍惜民命的性格,無形中提拔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台灣人的民主意識,促成許多優秀後進一起加入民主運動的行列,為這塊土地的自由努力不懈。而在實際的影響上,小則開創了宜蘭民主運動的傳統,大則維繫了台灣民主運動的命脈,使其順利地度過1960至70年代的黯淡期,繼而讓更蓬勃的民主勝利在1980年代開花結果。即使郭雨新自1977年起流亡美國,他卻也不忘台灣的民主前途,藉由其在島內民主運動的聲望與王能祥在美國長年打下的基礎相互結合,台灣黨外運動因此迅速在海外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使海外台人獲得啟蒙,一起積極遊說美國國會,保障台灣的安全。就其成就而言,稱其為「台灣民主之父」再適切不過。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新書發表暨開創台灣外交新局座談會」,由王能祥、張文隆主講。活動將借發表新書以闡揚郭雨新的精神理念,同時,王能祥更分享數十年來於美國從事台灣民間外交之心得,規劃進一步的保台意念與行動。

王能祥這個名子在台灣的上層政治圈、台美人的政治圈以及大華府地區的台美人社區中,都是響噹噹的名號。

王能祥一生,從他來美國留學之後,就與台灣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他一生為台灣故鄉與母國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即便今年已屆82高齡,但他還是心繫台灣,特別是心繫台灣的安危,他還無時無刻為台灣的前途、台灣的安全以及台灣人的福祉而思慮籌謀。

王能祥的一生活得很精彩,從小就很精彩不凡,他就像一本厚厚的書,書中有很多故事,書中有很多傳奇,書中也有很多事蹟。但他仍有很多事蹟尚未被挖掘,尚未被寫出,因此仍不為台灣人與台美人所知。例如,由於他在美國國會山莊的工作卓然有成,所以國民黨當局曾有一陣子想網羅他,讓他為國民黨當局效力,但被他婉拒。國民黨當局希望過去績效突出、但其行徑也令人側目的「中國遊說團」能在華府重新開張,因此提出一項由蔣宋美齡掛名為團長、內定由王能祥擔任副團長的新China Lobby的構想,但深黯外交禮節與藝術的王能祥給他們出了一道難題,他要國民黨當局改頭換面,另起爐灶,以Taiwan Lobby來取代China Lobby,國民黨政府當局一看,知道這是王能祥送給他們的一隻軟釘子,因此打消了組建新China Lobby的念頭。

王能祥於1933年(昭和8年)出生於高雄州楠仔坑,他只讀了三年小學,但在13歲時,卻能考進高雄商業學校,經過一些曲折,在數年後,又考進台灣大學政治系,1959年,他從那裡畢業,得到台灣最高學府的學士學位。6年後,亦即在1965年,他終於和那時代的台灣青年菁英一樣,搭上留學美國的班車。他先在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 Manhattan)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1967年,轉到德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出於現實生活的考量,轉攻會計,之後,在美國的首府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開設會計師事務所,執業一直到今天。

在大華盛頓地區,人人皆稱王能祥為長老[1960-1980年代的美國人稱他為NHW],他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且篤信基督,在多年前,他與許多台美人教友共同募款與出資,在距離華盛頓不遠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台灣人長老教會教堂,他一直擔任該教會的長老,因此大華府地區的台裔美國人或台灣來的僑民見了他,都尊稱他為長老。

大華盛頓地區的台美人鄉親在2015年8月20日為王長老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裡面收集了他的三篇演講稿與近作,包括「科學、倫理與宗教」、「萬世典範:林肯總統一生傳奇事蹟」、「活出基督—介紹『往上爬』的模式」等,我們從這三篇文章,可以更加認識王能祥的志業與思想,也能更加了解他對台灣母國及年青一代台美人的用心與愛護。

王能祥在求學與從事會計師的專業工作之餘,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於與台灣有關或關心台灣故鄉的事業,數十年如一日,至今仍然奮鬥不懈,也因此,他與台灣許許多多的政治人物、台美人政治工作者、美國的政界人士皆有往來或曾交過手,數年前,在台灣某中學擔任教職的張文隆老師把王能祥一生中比較重要的事蹟與成就寫成兩本書,並加以出版,一本是「前進DC: 國會外交開拓者: 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遠景出版社,台灣,2012),另一本是「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遠景出版社,台灣,2013),倘若鄉親們想進一步了解王能祥或想進一步研究台美人與台灣流亡美國的人士在美國的政治工作史,不妨去找這兩本書來閱讀或參考。我們要指出的是,王能祥一生所參與的台灣人事務極多,這兩本書並無法也沒有計劃把他所從事或參與的事務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所以若要對這些事都能概略地加以掌握,恐怕只有王能祥為自己撰寫或由他人幫王能祥撰寫年譜或年表一途。

由於學的是政治,所以王能祥在堪薩斯大學就一面讀書,一面投入台灣人的政治。他在堪薩斯州立大學時代就因組建 「台灣同學會」一事,與國民黨在美國的校園職業學生進行鬥爭,建立奇功,因而一鳴驚人,從此奠定了他在「台獨聯盟」(他後來曾一度擔任獨盟外交部長與副主席)與台灣獨立運動中的地位。

王能祥在1965年9月進堪薩斯州立大學修碩士學位,他在為台灣來的新生舉辦的「迎新會」中被推選為「地下台灣同學會」會長,一個半月後,在校方舉辦的聽證會中,他代表「地下台灣同學會」與「中國同學會」的代表進行辯論,辯論結果,校方認為「地下台灣同學會」有理,因而裁定由「台灣同學會」取代「中國同學會」,成為代表台灣來的學生的唯一合法社團,此事讓國民黨政府當局十分震驚與惱火,也鼓舞了在美國的台灣人。

在同一時期,但稍早兩年,也就是在1963年初,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台灣留學生周烒明等人以UW Formosan Student Club(威大台灣同學會)之名,向學校申請設立登記,但消息很快就傳到在華盛頓的所謂中華民國大使館那裡,國民黨當局立刻下令它在威大的職業學生來阻擋,他們跟校方說,威大已有「中國同學會」,所以不應該讓 「威大台灣同學會」申請設立,最後校方讓這兩個學生團體在「學生議會」公開辯論,「學生議會」在辯論後,決議承認台灣與中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的差異類似於美國與英國的差異,因此同意接受「威大台灣同學會」的申請。

從以上這兩件事例來看,當年台灣來美的留學生當中已有不少人台灣人的意識與認同已相當清晰與強烈,他們都是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先驅。

王能祥一生足可為後世的台灣人與台美人稱道與傳頌的事蹟不少,但他自己最引以為傲且最值得我們提起的是他在擔任以郭雨新為首的「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成員有彭明敏教授、黃彰輝牧師、黃武東牧師、林宗義教授、宋泉盛牧師、田弘茂教授等台灣人菁英)的秘書長那段期間(1977-1985)投入了協助美國國會從事「台灣關係法」的立法一事,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幕後穿針引線以及組織動員下,美國國會為「台灣關係法」的立法所舉辦的聽證會。

關於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這些聽證會,在「前進DC: 國會外交開拓者: 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一書的第六章第四節(pp.156-163)還有「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一書的第十章第三節(pp.309-314)均有提及,但也不是非常詳細,雖然如此,本文也無意對這個話題加以補述,我們要說的是王能祥對「台灣關係法」的看法。

「台灣關係法」是在美國撤銷了對所謂的「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所謂的「中華民國政府」的法律承認之後,為填補美國與台灣的法律關係的空白,所制訂的法案,它是追溯地(法案的生效日溯及到1979年1月1日)規範美國人民與「在台灣的人民」的商業、文化與其他關係的根本大法,由於王能祥被台灣人與台美人的組織授權與美國參眾兩院的領導人物接頭與互動,他因此成為在「台灣關係法」的立法過程中台灣人與台美人這一方的靈魂人物或代表性人物,他不僅在技術上協助美國國會議員出謀策劃,也在法案的條文草擬上做了一些inputs,也就是說,王能祥不僅是催生攸關台灣存亡與安危的「台灣關係法」的產婆,在某種意義或程度上,他還扮演了立法者的角色。

也因為如此,王能祥期待現階段「在台灣的人民」能「維持現狀」,也就是說,能協助美國來維持「台灣關係法體制」。

由於參與了「台灣關係法」的立法程序,他了解該法的立法精神、宗旨與背後的基礎、設想和動機,所以,在王能祥的認知中,台灣在「台灣關係法體制」中,在政治上是美國的自治的「準領土」(quasi territory),在軍事上則是美國的「保護地」(protectorate)。

在台灣前途與國際法律地位的最終解決上,王能祥主張透過台灣人民自決與公投來解決,但他認為,台灣人民現在還不要急於解決這件事,他認為,必須在再經過一段時間[也許三年、五年、十年或者是三十年、五十年]的努力後,確保下列的情況出現後,才能進行自決與公投: 第一,台灣住民與中國文化的臍帶已經被割除,台灣住民的中國情懷與中國意識普遍都已經淡化或消除了[他提出一項指標: 絕大多數的台灣住民已能使用漢文或漢語以外的語文來思考與互相溝通]。第二,絕大多數的台灣住民已沒有再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政治聯合的想法與興趣[包括「在民主、自由、繁榮與均富下,與中國進行所謂的『統一』」與「在國協、邦聯或聯邦制下,與中國進行政治聯合]。第三: 依賴中國或中國市場的收入而存活或做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與法人團體的數目能被大大地降低到安全的範圍。

在台灣前途與國際法律地位能在符合最大多數的台灣住民的意願與利益的情況下獲得終局解決之前,必須在「台灣關係法」下確保台灣的安全,在這方面,王能祥一直提醒與呼籲台美人要以在美國的猶太人及僑居在美國的以色列人為榜樣,以做為保衛台灣安全的美國前線的尖兵。他為此最近幾年仍繼續不斷地研究猶太裔的美國人在保衛以色列的安全這一方面的努力與工作,以便從中學習,他並因而建議台裔美國人要保持「雙重認同」,一方面效忠與捍衛美國新祖國,另一方面則關懷、回饋與保護台灣母國與故鄉,讓台灣故鄉能在日益嚴重的「中國威脅」下存活並得到安全。關於這個,他在近作「科學、倫理與宗教」一文中,曾再度提起,他希望現階段的台美人都要義不容辭地以實際的行動扛起這個「回饋台灣的時代使命」,這個要「義不容辭地扛起的回饋台灣的時代使命」就是王能祥一生的志業與抱負,至死方休,這就是我們所敬愛的王能祥、奮鬥不懈的王長老,讓我們一起來向他學習與致敬。

 

(本文原載於2015年11月26日太平洋時報,作者楊嘉猷為台美人歷史協會創會會長)

附錄

王能祥先生年譜

1933  生於(日治時期)台灣高雄州楠梓庄(今高雄都楠梓區)。

1942  大東亞戰爭爆發,因係唐山人(中國移民)子弟,被迫輟學。

1942-1946  在台灣南部山區流浪。

1946年3月  以同等學歷,考入高雄商業職業學校(雄商)初級部。

1952-1955  雄商高級部畢業後,考入台灣省糧食局服務。

1959  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獲頒法學士學位。

1958-1960  在台大就讀期間,考入台灣郵局,擔任高級郵務員。

1960-1965  參加台灣海關首次招考,獲唯一錄取之殊榮,並進入海關服務。

1961 與吳淑惠結婚。

1963 長男唯仁(James)在台灣出生。

1965年8月  赴美深造,進入Kansas State University (KSU Manhattan) 攻讀政治學。在尚未合法設立的Formosan Student Association(台灣同學會,FSA)迎新會中,被推選為會長(當時該校存在著合法設立的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CSA,中國同學會)。

1965年10月 代表FSA,要求校方准於登記設立,成為合法組織。校方答覆,謂先前已核准CSA代表台灣地區,若欲挑戰CSA之代表權,必須請求校方召開由教授代表與學生代表臨時共同組成的Joint Senate Hearing,並在其上申訴與辯論。該項申辯獲得多數代表的支持,校方因此宣佈終止CSA對台灣地區的代表權,改由FSA代表台灣。

1967  獲KSU政治學碩士學位。轉入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政治學博士班。

1978-1979  與菲律賓流亡在美的領袖Raul Manglapus (「自由菲律賓運動」的主席)結合各國異議人士、各國流亡在美領袖(如南韓的金大中、台灣的郭雨新與彭明敏)與各民主國家的在野領袖,組成「民主國際大同盟」(Democracy International),Manglapus擔任主席,王能祥擔任財務長。

1979年2月  協助美國國會舉行”Hearing on Taiwan Legislation”(「台灣關係法聽證會」)。國會參考議員的發言與受邀作證人士的證詞,制訂「台灣關係法」,此法規範美國人民與「在台灣的人民」的關係。

1980    與薛惠美結婚。

1981    次男唯義(Gilbert)在美國出生。

1983    女兒唯禮(Eleanor)在美國出生。

1984-Present  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考取會計師(CPA)執照,辭去政府的工作,開設王能祥會計師事務所至今。

1994  協助美國國會舉行「台灣新聞自由聽證會」,催生了代表非國民黨的台灣本土聲音的「全民電視台」。與美國總統Bill Clinton建立私交,在Clinton總統決定提升美國與台灣之間的官方對話層級時,間接促成從1979年斷交後的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副助卿)層級提高到Secretary(部長)層級,並在1995年,間接促成台灣駐美代表丁懋時與柯林頓總統直通管道的建立。

1996-Present  從1996年起,每年協助華盛頓台美人社區舉辦「228紀念會」,每年均邀請在某個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人士來做專題演講,如2016年,係由世界級的國際法權威學者陳隆志教授擔任主講人。

2006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美,王能祥受邀進入白宮做客,他藉機籲請小布希總統與小泉首相共同保護台灣。

2006-Present  為鼓舞台裔美國人,並動員他們來協助保衛台灣,從2006年起,開始以猶太裔美國人保衛以色列的模式與努力為榜樣,建構台美人保衛台灣的論述,如2006年發表的「學習新猶太民族生存奮鬥的經驗」與2015年發表的「科學、倫理與宗教」。

2012  出版「前進DC: 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王能祥、張文隆合著,台北遠景出版社出版)。


 

    幾年前與我有一面之緣的雄商第五屆忠班校友學長王能祥會計師,目前就職於美國。雄商畢業後就讀台大,1965年赴美進修,1972年到華府開始展開他國會外交之開拓至今。

    今年4月在美國之雄商老同事與他同屬一個教會,告訴我校友學長王能祥 4月中要回國見見老朋友,透過何信榮譽理事長安排場地,於4月27日在科工舘對面之南館舉行了小型聚會,當年孝班也來了3位同學,實在難得,將近80歲的同窗仍然談笑甚歡,其他也來了各屆校友,聽聽學長之求學及就業經驗,彼此交換意見,下午五點左右大家相約有機會再暢談,快樂散會

 

 

 

 

(新頭殼newtalk 2012.04.30 孔德廉/台北報導)

        1979年台美斷交、風雨飄搖之際,美國卻在數月間制定了一部「台灣關係法」,確立了台灣往後30多年的政治穩定格局。在其間斡旋促成聽證會舉行和此項立法,有台灣地下外交部長之稱的王能祥透露,當年主持法案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裴爾(Claiborne Pell),曾在二戰之後差一點就當上台灣民政長官,「他如此投入促成立法,可能跟這段經歷有關。」
    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節目今(30)日專訪台灣旅美民主人士王能祥,高齡已經80歲的他,談到當時他在美國促進「台灣關係法」的種種歷程時,仿如歷歷在目,更首度披露了當時不為人知的一些運作內幕。
    王能祥表示,在台美斷交之前就已經出現許多傳言,他對國際政治外交並不很懂,憑著一顆愛台灣的心和憨膽,他透過朋友找到當時還是菜鳥的眾議員李奇(Jim Leach),向他說明了當時台灣內部的種種狀況,熟悉國際政治的李奇也非常熱心,願意一手包辦。
    不僅如此,王更找上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裴爾(Claiborne Pell) (當時為資深參議員)就台灣要求民主自由的立場進行商討,並以「郭雨新」的名義寫了一份報告;透過這份報告,王能祥不僅在「台灣人權聽證會」上向美方表示,台灣人的將來應由台灣人自己決定,更強調美國應該主動照顧逐漸興起的台灣進步政治勢力。
    王能祥說,二次大戰後,美國對台政策有兩套版本,分別是海軍版和陸軍版,如果採取海軍方案,當時在海軍服役的裴爾將會成為台灣第一任「民政長官」,但後來美國政府選擇了陸軍方案,也就是由麥克阿瑟主導,因而與台灣錯身而過。
    王能祥表示,當初他找裴爾協助時,並不知情這些過往,知道後,才理解裴爾為何如此用心為台灣關係法而努力,可能是為了彌補後來台灣發生228事件、白色恐怖的遺憾。而且,裴爾當時決定以「國內法」立法,讓他大感不解,後來看到此法對美國形成必須承擔保護台灣的義務,讓中國無法插手的情形,讓他更加佩服。
    大學時代就讀台大政治系,到美國改行成為會計師的王能祥表示,他小時後印象最深刻的是,家裡掛了兩面國旗,一面是日本的太陽旗,一面是日本人所謂的狗旗,也就是清國旗。這讓他對台灣的國籍問題從小就感到困惑。後來到美國留學,當時在美國只有一個「中國同學會」,而由其他台灣人組成的「台灣同學會」則不被學校所承認。在王能祥接任這個地下同學會會長不久,他向催促學校召開了「聽證會」,接受口試,竟取得所有30個委員的認同,將原本地下的台灣同學會轉變為真正的台灣同學會,大家都稱他是台灣人的「黃埔軍校校長」。在這樣的背景下,1973年他擔任台獨聯盟外交部長,開始與美方進行交涉,並積極尋求美方的援助;首先,王能祥便提出「政治台灣化」的主張,針對台灣的「萬年國會」問題,他向時任的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表達了應該改革的意見,透過美國的壓力,促成了上未全面改選之前的台灣國會議員「增額補選」制度。
    王能祥表示,後來,在一場美國國會對辛巴威的「多數政治」外交政策宣示的場合,該位外交委員會主席藉這個機會,表達了不只非洲有少數人把持政治的情況,在亞洲的台灣,同樣出現這種現像。他這一席話,讓王能祥十分感動。
    前外交部長黃志芳日前在一場王能祥的八十壽宴場合中,公開推崇王能祥,認為雖然他是地下外交部長,卻比他們這些好幾任的正式外交部長的貢獻還更大。篤信基督教的王能祥表示,以往的人多各掃門前雪,但台灣人應該要「兼善天下」,互相照顧經營台灣的未來。他相信沒有什麼難關是過不了的。

  【第屆王能祥校友返母校演講往上爬的生命觀向即將畢業的高三學弟妹們敘述他如何從一個鄉下小孩奮鬥向上爬,毌校畢業後考進台湾大學,繼而赴美深造,取得美國會計師資格在美華盛頓就業。

  王學長自小虔誠之基督徒,現也是長老教會長老。以84歲高齡,個小時之演講,實屬不易,王學長送給畢業生四個觀念智慧、愛心、堅持、契機如果將來成大事,立大業,這四句話對大家是有益處的,特別送給在每位同學一本書,希望對學弟妹有所幫助。校友會亦出席助陣,加上他的同班同學亦蒞臨與會,會後同學們搶著與王學長拍照、簽名。   ─謝  平